小说下载尽在http://www.bookben.cn - 手机访问 m.bookben.cn--书本网【甲小丙】整理 附:【本作品来自互联网,本人不做任何负责】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! 股市大赢家:我用K线写日记 第1节:推荐序 小人物也可以成大事(1)   推荐序   小人物也可以成大事   《今周刊》发行人 谢金河   我们读过很多投资大师的著作,例如德国的投资大师科斯托兰尼所写的《一个投机者的告白》,或者是股神巴菲特汗牛充栋的投资经典名著,或者是日本投资大师是川银藏一生的丰功伟业。但这些大师都太伟大了,要追随这些大师成为投资高手,无疑是痴人说梦。《今周刊》出版的《股市大赢家--我用K 线写日记》,介绍了陈进郎先生过去12 年投资获利19 倍的心法,是一本通过介绍个人实战经验,把个人获利的投资心法,毫无保留和读者共享的投资经典之作。   陈进郎的妈妈买东元股票被套牢,从此他矢志钻研股票;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,更坚定了他以研究股票,投资获利拿回人生主动权的志向。没有赫赫头衔,个性内向,不喜欢出风头,谢绝外界应酬的他,专心研究股票,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,成为"股市大赢家"。一般成功人士,总是把赢家秘籍视为不传之秘,但是陈进郎却乐于跟别人分享。他从股市圆梦的四种力量谈起,从剑(知识)、宝石(资金)、镜子(反思),到火焰(练习),再到技术分析的钻研,最后把他最拿手的看盘心法拿出来跟大家分享。这是一本实用的好书。   陈进郎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,第一个特质是专注。他把研究股票当成他生命的全部,连做梦都会梦到股票。功课不做完他绝不参加应酬。他全程看盘,不错过任何机会。这样的专注力,即使是拥有研究团队的机构,也要自叹不如。   第二个特质是自我定位清楚。他选择到投资公司上班,专注于股票研究,使自己的人生开出灿烂花朵。他心无旁骛,全神贯注,以研究股票为人生目标,这给了喜欢抄近路,到处打听消息的股民更多启发。   事实上,当一个专业股市投资人是很幸运的一件事,因为这是少数可以通过人为努力提高获胜几率的投机活动之一种。也许有人热衷赌博,这其中运气成分太多,而股票研究既科学,又可因为个人努力研究提高获胜几率。陈进郎废寝忘食,努力研究,这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门。 第2节:推荐序 小人物也可以成大事(2)   在茫茫股海中,你买了谁卖出的股票,或是你高位卖出的股票被谁接走了,你都不知道,因此,在股海中,不管买进或卖出,你都可以坦荡荡。而且,专业投资人可以选择在公司业绩大成长来临之前进场,或是在业绩大衰退之前退场,行动便捷,不像经营者,不论好坏都必须承担。   最重要的是金融操作没有年龄、体能的限制,不像体育项目,超过一定年龄,体能一定会退化。投资可以做一辈子,悠游自在,其乐融融。陈进郎期待每天都开盘,我可以体会他的心情。   陈进郎在股海中找到宽阔的一片天,今天他要把投资获利的心血结晶公之于世。我拿到他的手稿,一口气读完。这是一本人人都可"有为者亦若是"的好书,值得大家拜读。 第3节:推荐序 掌握人生主动权   推荐序   掌握人生主动权   国巨电子集团销售业务协理 史蒂华   第一次听陈进郎说,学习炒股就像学开车,可以通过机械化的操练而驾轻就熟,赚钱有一定的脉络可循,我十分吃惊。就像我看到一位日本老先生渡边弥荣司,倡导生命长短自己决定的"活到一百二十五岁"的书名时,视为疯狂一样。我想,这种励志的概念说说可以,真要实践,未免是阿甘式的口号。   直到深入了解陈进郎的工作方式与操作细节,又观察揣摩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心得,现在我也坚信,陈进郎这套股票操作方法不只是概念,而是一套执行守则,更是一套清楚的工作态度与操作规则。操作得愈熟练,收获也愈大。而且一开始就得认定,操作股票跟其他行业一样,无法借助外力的协助,而是要从不断练习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。这种方法以及规则,不只在股市应验,也适用于各行各业,甚至包括各项运动与技艺的精进。   把这种按部就班、实战经验中淬炼原则的方法继续延伸,其实也就是上述那位日本先生渡边弥荣司所倡导的"活到一百二十五岁"的实践方法。他吃七分饱,每天练习柔软操,在生命不同阶段追求不同的生存意义,活得有规律,生命很带劲。最重要的是,他坚信寿命长短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上,他的生活规律与乐观前瞻的活力也呼应着他坚决的信念。   我与陈进郎认识多年,偶尔在饭局上碰面,我们向他打听消息,他总是讲一些附带前提的看法,就是不直接痛快给个答案。每到9 点钟左右,当众人酒酣耳热之际,他开始看表,准备回家做功课。他不像那些分析师夸夸其谈,他认为自己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技师,只能边做边看边修正。他的勤奋和自律不亚于职业运动员,难怪他在看了上百万次的线型图之后,常常会有"趋势这么明显,别人怎么看不出来"的惊讶。   对照渡边弥荣司之于生命,陈进郎之于股市,一般人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态度,还很阿Q 地自我解嘲这是所谓的"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"。对于股市,我们坚信"千线万线不如内线";对于财富,我们认同"小富由人,大富由天"。我们穷算命、富烧香,每天问的是"何时会出运"、"哪里找贵人",把人生的大富和大限,交给隐晦的天命与茫茫的机运,宁可要运气而不要方法,宁可求人而不求己。   说穿了,或许是因为懒惰,也可能是因为害怕失败,我们其实不愿碰0触人生或者股市更深层的一面,也不敢去争取更好的结果。就像本书中所提的,多数时候我们在股市操作的定位是不敢赢,却也不认输。反正失败都有借口,都是别人的错,是政府的错,是命运的错,或基因的错,这也正呼应了陈进郎在本书中所说的"大赢家原本只是一个精益求精的小赢家,大输家原本只是一个不懂得从错误中学习的小输家"。这个输家赢家的道理,应用在股市、事业、健康、长寿皆然。   不过,就如股市大赢家与健康长寿的秘诀一样,虽然是人人可实践的平常道理,但耐性、毅力与细心的决胜关键却在于良好习惯的建立。一如本书付梓过程,用字字珠玑来形容作者陈进郎对文字的琢磨与要求绝非过分。本书一字一行都是陈进郎的心血结晶,一如其股市操作的严谨态度。他对每篇文章的内容、段落标题,甚至标点符号都是琢磨再三,全文上上下下反复研读仔细校正,谨慎细心常人罕见。这样的人,成功绝非偶然。每件事情,他总是掌握主动权,不是被动地等着所谓专业人士或偶然的外在力量协助。本书不单是概念式的励志书,也不只是教条式的技术分析书,而是一本经验老到、透析人性的精彩好书。   阅读本书,不但让你了解如何掌握股市,更让你对掌握人生有更深的启迪。我非常荣幸,能在陈进郎著书过程中,参与讨论、校正以及文章的修订。这本书对我的工作以及人生都有深刻的激励作用,相信对读者也是。 第4节:谢辞(1)   谢 辞   年少时,我梦想成为作家,心目中念大学的第一志愿曾是中文系。看多了成名作家的文章后,我自叹不如,出于就业的考虑,从众选择了理工科系。后来,阴差阳错踏入股市,但心中对于写作一直念念不忘。没想到在股市打拼了十多年后,竟然可以重温写作的旧梦。回顾这一切,我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,在此我只能选择几位关键的人聊表心意。   首先,我要感谢我公司的负责人蔡丽珠小姐。她在我车祸受伤后找不到工作时,录用了我,还安排我住在公司。共事十多年来,她从未对我讲过一句重话,从不过问我进出什么股票,还允许我操作自己的头寸。2004年底,我因为个人生涯规划而离职时,再三地向她道谢,她很客气地说:"我又没教你什么!"但我知道,她在我很年轻的时候给了我一个舞台,让我可以自由发挥,不断和别人竞技,而这正是股票投机成功的基础。   我也要感谢财讯文化事业执行长谢金河先生。从刚进入股市,我一直是"谢金河讲座"的忠实听众,直到今日,我时不时还会回到谢先生的讲座充电。承蒙他辟出《先探》杂志的版面让我发表文章,更让我受宠若惊。我还要谢谢《今周刊》团队,梁永煌社长找我出书,对我是莫大的肯定。我也很荣幸能与《今周刊》专业的团队合作,尤其是编辑陈怡甄小姐。   接下来,我要感谢史蒂华小姐。她在这本书上所花费的时间,够她自己写一本更棒的书。严格地说,这本书是我与史蒂华小姐的共同著作,从文章结构、内容裁剪到句词标点,她都全程参与。在我自觉文章洋洋洒洒、自鸣得意时,她会适时修正我的遣词造句,告诉我真性情的文章才是好文章;在我面临写作瓶颈,无法畅快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,她会推荐其他领域观点相近的好文章,来激荡我的思路;尤其当我在股市失利时,要不是她的加油打气,我实在没有心情写作。我很惊讶地发现,我在操作失利时写的东西反而更能引起读者共鸣。总之,史小姐是这本书的指导教授,帮我释放出写作的能量。 第5节:谢辞(2)   另外一位贵人是升丰证券的副总黄钏珍先生。原本我最没信心的就是基本分析这一部分,幸运的是,他填补了我的不足。曾任工商时报科技组组长的他,对电子产业的精辟见解与趋势研判,让我更加了解了产业面,从而得以适时地换股。   我还要感谢我的哥哥陈进堂先生。他交游广阔,通过他的引见,我认识了一些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,归纳出成功专业者的共通特质。而他因为经营那鲁湾职业棒球队的经历,更成为我最好的写作顾问,让我对业余运动者与专业运动者有了明显区分,并得以在本书中用专业运动员作为比较的对象,让读者能轻松理解我想要阐述的股票经。   我还要感谢几位很要好的朋友,他们对本书的出版充满了期待,也提供过很多协助,包括徐祯传先生、警专甘国正教授、康和证券北一区督导洪明男先生、瑞士银行曾庆瑞先生、画家林俊慧先生,以及魏亮先生、赵娟娟小姐。   自从2003 年参加财讯征文比赛得到第二名后,我陆续在《先探》杂志上发表文章,非常感谢那些来电讨论的读者。他们扩大了我的视野,让我进一步了解操作时的症结所在。这本书前前后后共花了我4 年的时间,书中提到的问题,大多是20 年来最让我困惑的问题,同时我也整合了一些常见的问题。我真希望20 年前就可以看到这样一本书,这样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,相信读者看了本书后,一定能有所启发。 第6节:自序(1)   自 序   我在股市圆梦的四种力量   赢家碰到困难时,思考该如何走下去   输家碰到困难时,思考该不该走下去   日本人关注三种力量:剑、宝石和镜子。在各个领域,剑除了代表武器,还象征资讯和知识的力量,宝石象征资金的力量,镜子则是自知和反思的力量。我还关注第四种力量:火焰。在股市,我用火焰代表不断的练习。大文豪雨果曾用火焰来形容阅读的好处,我把他名言中的"阅读好书"修改成"不断练习",他的名言于是变成"各种愚蠢之事,在每天不断练习的影响下,仿佛在火上烧烤,逐渐熔化"。   点燃投资的火苗   一、知识(剑)和反思(镜子)的力量   1987 年9 月,我的母亲禁不住周围朋友陆续在股市赚钱的诱惑,终于下定决心在90 元价位时买了5 张东元电机。说也奇怪,原本遍地黄金的股市,在她进场后,竟成了吃人的市场。当时我正在服兵役,月薪只有7000 多元,而这5 张东元电机每天跌价的损失,有时竟然超过1 万元,不只母亲难以承受,连我每天醒来,都希望这只是一场梦。   没想到这个错误的开端竟造成了我人生的急转弯。为了报一箭之仇,我开始涉猎报纸证券版和一些速成的股市赚钱秘籍,从此沉迷于想要破解股价涨跌的秘密。   1988 年报禁解除,我无意中发现了新上市的《财讯快报》,其内容中竟然有我最想知道的经纪商进出表,我的军旅生涯从此鲜活了起来。   白天,我忙着带兵操练。晚上,我投入另一种形态的操练。我满怀期待地搭乘客车前往市区买来《财讯快报》,通过经纪商进出表研判主力的动态。做完沙盘演练,我有时候会打电话回家,请家人在隔天开盘前帮我挂进股票。我当时只觉得好玩,压根没想到这样的训练,会替我日后的专业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   1989 年,我赶潮流,加入了股友社,体验了散户蚂蚁搬象的力量,后来也曾追随主力内围人士进出股票,结果都是先甘后苦。直到1990 年台股崩盘后,我才真正了解到自己所学的不足,于是参加了技术分析研习课程。我从这些课程中学到的知识,有些后来被证实是不对的,有的从未派上用场,但在那个言必称主力、以炒股为尊的年代,这些课程就像一个领航者,引导我结合基本分析,走上正确的方向,避开股海中的暗礁。   我也广泛阅读投资类书籍,以股市投资大师为借鉴。我更以股市的镜子为师,从股票的报价中得到启示。我觉得股市就像职业运动,数据就是一切。因此,做不好时,和市场争辩没有意义。   我们要先顺从市场,才能贴近市场;贴近了市场,市场自然而然会告诉你问题出在哪里,又该如何修正。   我不但从失败中学习,也从成功中学习。即使是赚钱的操作,我也要看看能不能做得更好,我的操作模式就这样日益成形。 第7节:自序(2)   即使操作模式成形了,我的表现还是时好时坏,我不能预知明天的我,会是所向无敌还是不堪一击。我纳闷:是不是方法失灵了?这时我渴盼高人指点迷津,迷信似乎能解答复杂状况的简单语言。但事实总是证明,股市里没有任何人能如我期待中那样地神准,我的问题不在于方法,而在于心理。   我的心思太过复杂了,以致分心而乱了步调。本来我短线做得好好的,却认为改做长线说不定会更好;我有时觉得自己不该犯怎样的错,但那经常只是事后诸葛……至于我那千锤百炼过的方法,虽然不完美,却可能是最适合我的。我要做的不是改变交易方法,而是调整自己"什么钱都想赚"的心态,然后找回自信和专注。   成功伴随失败   二、宝石(资金)的力量   一滴水如何能不干涸?哲学家的答案是"让这滴水流入大海"。当它回归到一个大的整体时,将会永远存在。依此类推,"如何让一块钱不消失"的答案,就是让这块钱回归到金融体系。例如,把钱存到银行或买保险。但我认为这些方法保守有余,开创不足。   一接触股市,我就找到我的答案了。没错,就是把钱投入股市。我不会满足于5% 的年利率,我要让我的钱更有爆发力。我当然知道高报酬意味着高风险,但年轻就是跌跌撞撞的本钱。   常有人问我,该不该把赚来的钱取出一部分存起来?我觉得答案要立足于每个人的个性、自信心和操作额度的不同。当手气好、市况佳时,一而再地成功,让原本赌性旺盛的我信心倍增。这时,我没有"持股几成"的问题,只有"钱够不够交割"、"融资额度爆掉了没"的问题。而且,我兵行险招,主打涨幅大的热门股。即使年报酬率已达30% 以上,我也不会为了保持战果而放慢脚步,但如果价格没有按照我的研判走,我就会减仓。原则上,当整体获利提升时,我会随之增加持股比重,直到没钱加仓,反之则减仓交易。   这样的勇往直前,让我用15 万元本金,在部队的一年半期间,用遥控的方式,迅速赚了200 万元。我想退伍后天天可以看盘,岂不是如鱼得水。于是我一退伍,就订了一套总价1000 万元的期房,我要股市替我买单。 第8节:自序(3)   没多久,台股自12682 点下跌,我在股市节节败退,而房价的下跌又雪上加霜。我面临是否要放弃这间期房的抉择。当时我已交了70 万元的期款,如果违约,只能拿回所交款项的一成,这对刚进社会的我,是笔巨额的亏损。几经挣扎,我还是痛下决心选择违约。   几年后,上技术分析课程时,我碰到一位公认的好老师。他不讳言自己在股市没有赚到钱,他分析:"房贷的压力让我输不起,我永远在等更低的股价。当指标发出买进信号,进场的念头一浮现,我的心跳加速,血压升高,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跟我唱反调,我的技术分析败给了自己的神经兮兮。"   从而我更加确定,我当初放弃了那套期房,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。   我觉得对于资金不是很充裕但有事业心的人,不必为了生活的安定感而买房子,而应本着机会成本的观念,集中精力在股市拼搏。因为房屋买卖缺乏流动性,不能迅速积累经验,而且房屋的总价高,不允许我们犯错;当我们的财力有限时,也不必强求"资产配置多样化",而应简化投资项目,才能集中力量。   即使房市相当看好,有限的资金也不该流向房市,而应该流向更好的投资机会,例如买进地产股,就台湾经验,房价涨三成,地产股股价涨了三倍。   对于股市,我知道得越多,却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多。   学而时习之   三、不断的练习(火焰)的力量   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是我研判行情的两大思考方法,但不管是基本面或技术面,其中涉及的因素或指标极其庞杂,何况还要将基本面和技术面整合。因此,在讲求快狠准的股市,我需要一个简化的过程来锁定重点,我体会到能否以简御繁的关键就是"学而时习之"。   我每天看最新的股市资讯,研判大盘及类型股的走势,并观察所有上市公司个股的筹码分布与K 线走势。后来,上市公司的数目暴增,我没办法每支股票都看。除了手上的持股,我还从机构进出较多的个股、K 线较佳的类型股和次新股,以及当时有重大信息的个股中,寻找观察的对象。 第9节:自序(4)   即使到今天,每天盘后我至少花两个小时做功课。   "跳水女皇"郭晶晶的视力只有0.2,她说:"跳水时我不会戴上隐形眼镜,站在跳板上几乎看不到板头,全是凭感觉做动作。摘下金牌的这套动作,我反复练了十年,虽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,但自己较有把握,成功率较高。"郭晶晶跳水的直觉不是与生俱来,而是知识和经验大量累积到潜意识中,适时爆出的能量。   做股票如同跳水,没有天生赢家,唯有以科学的方法,不断地练习和思考,才能形成趋吉避凶的直觉。我不像郭晶晶选择高难度的动作,我的手法朴实无华却相当扎实,让我同样做到了行云流水般的流畅。   股票上千种,怎么挑   我从不断的练习中反思,慢慢能够运用知识和资金的力量,建立起系统化的操作模式。我每天锁定的对象,以当时具有重大经营信息的个股和当天盘面最强势的个股为主,用技术分析来评估个股未来短期内可能的涨幅,作为汰弱换强的依据。将持续大涨的股票,我不惜追高。我特别注意领先创近期新高或即将涨停的个股。在资金有限时,手上弱势的股票,不管是翻黑或赔钱都要卖出。就像打扑克牌,你不可能每一把牌都跟,你要用好牌赢的钱来弥补坏牌认赔的钱。   我在实战中结合剑、宝石、火焰和镜子这四种力量。我用资金(宝石)来验证我得到的资讯和知识(剑),经由不断的淬炼(火焰)和反思(镜子),我的知识质量与日俱增。如同在熊熊烈火中越磨越利的宝剑,我愈来愈自信地斩断心中的疑惑,越来越能从庞杂纠结的资讯中切割出关键部位,甚至能够灵光一闪地对行情形成洞见。我的股市梦逐一落实,但对于股市,我知道得越多,却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多。 第10节:第一课 从好玩走向专业(1)   第一篇   没有天生赢家   我一开始接触股市,就知道这是我要走的路,因为它带给我游戏的心情和自由梦。   在股市我不必死背规则,不必朝九晚五,用不着跟太多人打交道。如果能在年轻时就追求到财务自由,我更不必像大多数人必须等到年老或生病才辞去工作……   第一课   从好玩走向专业   赢家集中力量   输家分散力量   根据多年来的摸索和见闻,我觉得不论从事什么行业,专业化是通往成功唯一的路。要达到专业化的三个必要条件是"ASK",A 代表态度(Attitude),S 是技能(Skill),K 则是知识(Knowledge),但态度贯穿其中。   知识要渊博、技术要精炼的要诀就是积累,但除非我们对从事的事务具有无比的热情,否则我们怎么可能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心甘情愿地做同样一件事?因此,专业一开始往往出于好奇,然后因为好玩而持续。   从好玩出发 做自由的梦   我一开始接触股市,就知道这是我要走的路,因为它带给我游戏的心情和自由梦。   股市之于我,犹如甲子园之于日本青少年棒球运动员。甲子园棒球赛一开打,日本职业棒球联赛相形失色,漫画家、编剧、小说家纷纷涌到这里,体会神鬼战士们一战定生死的震撼,从中寻找创作题材。对我而言,股市就像甲子园棒球赛,充满了灰姑娘的传奇和戏剧的张力,同样靠实力说话,也很快就可以知道输赢,但股价变动的原因更耐人寻味。炒股让我体会到柏拉图所说的"生活必须像游戏",同时也常常带给我恍然大悟的惊奇。   炒股票还带给我快乐的最基本条件,即是自由。在股市我不必死背规则,不必朝九晚五,用不着跟太多人打交道。如果能在年轻时就追求到财务自由,我更不必像大多数人必须等到年老或生病才辞去工作。我可以在家炒股票,不必穿戴整齐,时间的运用也更有弹性。   我赞成接触股票的年龄越年轻越好,不用养家糊口、没有后顾之忧的人,更适合到股市闯荡。而且,就像很多NBA 球员在受伤之后,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,然后才成为巨星,早一点踏入受伤无可避免的股市,受伤后复原时间也越快。此外,越早投入股市,碰到的机会越多;经过了充分的训练,等到成功时,我们的年纪当然也较轻。成功时的年纪越轻,成功的效用越高。   美好的事要趁早开始   很庆幸地,我在当兵时及早发现自己对股市的狂热而走上了这一行,否则如果按照原先的规划走营销路线,工作的性质是要听命于上司或只能提供意见,那样即使经过一番折腾,再辗转进入炒股票这一行,我还得投入很大的心力才能甩掉以前的惯性,因为"从零到一很困难,但从负到零更困难"。 第11节:第一课 从好玩走向专业(2)   决定以股票当事业时,亲友间不乏这样的劝告:"股票族不劳而获,社会形象差",或"某某人把玩股票当正业,所以倾家荡产"。但我有信心,这些倾家荡产的人应是用错方法了吧!   我觉得凡事如果要迁就周围亲友的想法,那事情就不用做了,何况他们经常外行领导内行,甚至说过就忘了。反正"各人造业各人担",我只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忠于自己,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   我换个角度想,既然一般人觉得股票族不劳而获,普遍对炒股票存有"不能当正业"的刻板印象,那么股市的竞争程度应该没有想象中激烈。打从一开始我就有个预感,我可以在股市占有一席之地,因为,虽然我懂得还不多,但别人也懂得不多。我希望趁着竞争较不激烈时,先站稳脚步。   奉行刺猬原则   炒股票除了要有热情,还需要专注,我奉行刺猬原则。刺猬原则就是单纯。狡猾的狐狸能想出无数复杂的策略来偷袭刺猬,但刺猬总是把自己蜷缩成一个长刺的圆球,从而化解危机。思想家以塞亚?伯林在其文章《刺猬与狐狸》中,根据古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的一句话:"狐狸知道很多事,但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",而把人分成两类:狐狸和刺猬。   我们的想法或行为,大致可分为建设性的和消费性的。一般人具有较多的狐狸性格,他们没有找到自己觉得重要的价值观,只想得到短期的好处,对很多事情感兴趣,但这些想法或行动缺乏一致性,甚至互相矛盾,以致这些原本是建设性的想法和行为,不能汇聚成一股力量。甚至,他们自发做的事,往往都是讨好自己的消费性行为,或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,并不重要。   反观刺猬型的人,单纯、专注而且坚韧,对他们而言,"找到重要的价值观"并不是说一定是要立志做大事,而是要摸索出对自己有意义而且适合自己的舞台,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。他们知道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就那么多,所以不会浪费在无谓的消费行为上,而义无反顾地投资在具有建设性的事务上。他们效法某些商号的负责人经营百年老店的心态,坚守住自己最了解的领域,逐步累积竞争力。 第12节:第一课 从好玩走向专业(3)   为股票而痴狂   1989 年底退伍后,我到一家投资公司应聘,该公司董事长在闲话家常中问我如何炒股票,我把参加股友社等经历详加告知,也提及服兵役期间一放假,我就回台北听股市名师的演讲,有一回雷伯龙在中山堂演讲,我不能请假,还请家人前去听讲再转述。   我很惊讶竟被录用了。当董事长告知我日后的酬劳时,我更没想到有人付那么多钱,请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因此脱口而出:"不用那么多!"多年后,我疑惑地问起董事长当初为什么录用我,他说:"你那时对股市充满了狂热,愿意为它付出,不是个上班时间才会工作的人。"   为了节省时间,我晚上就住在公司,后来成了家,我用较高的价钱在公司旁的商圈租房子,以便能够随时到公司工作。我认为炒股票必须专业,不能像家庭主妇那样,购物前货比三家,省了钱却花费了不少时间。我花时间学习赚钱,甚至为了避免琐事分神,还花钱节省时间。   我觉得看盘有点像看戏,往往一开盘就高潮迭起,如果事先未能融入情境,常会看得眼花缭乱。所以,前一晚能准备好的功课我绝不会拖到开盘前,每一个交易日我从起床开始就在跟时间赛跑。我在8 点前赶到公司,看完刚出炉的新闻,把要先挂的股票挂好,然后用严阵以待的心情等待开盘。   能力比机会重要   我发现操作股票就像经营企业。大多数公司因抓住机会而崛起,也因机会不再而没落。正如很多人一开始在多头市场赚了钱,自以为很懂股票,一旦市场有变,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。   也有些公司由于投资项目过多而走向衰败,很多转投资项目,都是以机会为基准的投资,而不是着眼于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,因此分身乏术。《从A 到A+》一书中说得最好:"卓越的企业多半不是因为机会太少而饿死,而是因为机会太多,导致消化不良而败亡。"   这样的道理,就像我当年在股市的操作上了轨道后,由于手上资金暴增,加上原始股流动性低,以至于别人推荐的原始股,让我有种"现在不买就买不到了"的冲动。我常将原始股买进手才去找购买理由,甚至买到后才知道这家公司在生产什么产品,结果当然是惨败。但这并不表示原始股市场就是票房毒药,我一些朋友就长期在原始股市场赚大钱,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能力。 第13节:第一课 从好玩走向专业(4)   我从上市公司和自己的浮沉中得到启发:就像竞争力决定了公司的股价一样,竞争力也决定了股票族的身价。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,成功的关键在于"术业有专攻"。正如比尔?盖茨所说:"成功来自专注于你喜欢而且在行的事务,而非挑战任何随机发生的事件。"   因此,我们要在专业的领域上找机会,而不是捞过界或捞一票就转阵地。如果我们只有在听到别人传消息时才进场,后知后觉地追逐机会,只能随波逐流有上顿没下顿的;但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有炒股票的潜力,然后择善而行,把它当成本职工作,不断积累竞争力,这样即使在成熟的市场,还是可以赚到钱。   先进场再找机会   不会游泳的人在水中会恐慌,无法思考,因此要先下水熟悉水性,才能学会游泳。同样地,我主张先进场,再找机会,而不是等到机会再进场。经过了没有压力又不紧张的纸上作业后,我们必须先以小量的金额进场交学费来熟悉市场。   很多人认为股市行情不好时,在里面耗了好几个月,赚的钱还不如行情好时一天赚的。但如果不长期驻守在股市,怎么抓得住行情好的那一天?我认为赚小钱的机会无所不在,只要不断地观察和思考;赚大钱的机会则可遇不可求,需要智慧和等待。但不管机会大小,有能耐的人才能看到"机会之窗",有实力才能有惊人之举。我从赚小钱的磨炼中累积赚大钱的能力,但我会量力而为,以免因为过度重视细节,而忽略了市场的重要变动。   此外,我们炒股票不仅态度要专注,还必须从积极实战中测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系统化方法,然后改良精进,而不是不停地更换方法,否则就无法积累经验,而像"神经语言程式学"的训练师查理?福克纳所说的,"有了六次的一年经验,而不是有了六年的经验"。   从累积中茁壮   美国传奇投机家杰西?李佛摩在他的巨著《股票作手操盘术》中开宗明义地指出,"投机的竞技始终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游戏。但是这样的游戏,愚蠢的人不能玩,懒得动脑筋的人不能玩,情绪平衡不佳的人不能玩,妄想一夜致富的冒险家更加不能玩。"除了智商,他提到的适合炒股票的条件都和心态有关,他尤其强调"不能妄想一夜致富",而要按部就班。 第14节:第一课 从好玩走向专业(5)   我曾在退伍前夕遭遇一场车祸,体验了康复过程的艰辛。后来在《新金融怪杰》中看到加里?法利斯的故事,我更能感受到"累积"的重要性。法利斯在慢跑时出了重大车祸,被医生宣判永远不能正常走路。但他不愿放弃,开始研究康复成功的运动员所具备的核心特质并效法之。法利斯发现,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康复后变得比意外发生前更好;他们积极投入并亲自参与,即使只是把冰块放在红肿的地方,也不假手他人;他们只拿自己作比较,不会和别人比较。   法利斯知道要先跨出第一步,才能走得更远,要能走路,才能跑步,"他从完成每一步的过程中,得到了很大的满足。在迈向完全复原的道路上,到处树立了里程碑,每到一处里程碑,都带给他成功的感觉"。今天,法利斯已经可以照常跑步。同样地,对股市新手或伤痕累累的股市老手而言,刚进入或重新踏入这个领域时,步伐可以很小,但一定要按部就班,才能逐步累积而脱胎换骨。   做股票最忌躁进。但一般人常低估了影响股市的种种变数,厌烦于研判后市时的种种变数,渴盼一个能提供直截了当的答案并永远适用的一夜致富术。当初学者问道"如何炒股票"时,这通常意味着:"如何轻松快速地赚大钱。"   如果还没准备好,就急着想在股市捞一票,这种人反而会因为急欲表现而失常,就像腿筋还没拉开的人急着想劈腿,很容易受伤。巨大的财富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等我们的基本功做好了,能量蓄足了,财富才突然暴增。就像股票打底打得够久,突破盘整后,常上演井喷行情。   2006 年底,股票族之间最时髦的问候语是,"你有'创意'吗?"拥有创意这支急升股的人令人羡慕,但我认为"有没有选股的创意"才是根本之道。买到急升股就像击出全垒打,虽然激动人心,但成功率远低于击出安打;拥有选股的技术和创意而不刻意追逐急升股的投资人,就像一个"安打制造机",不刻意挥大棒,虽然不常靠全垒打来快速取分,一样可以靠安打稳健地累积打点。   侥幸获得 冷不防吐回去   在股市,急于一飞冲天的人常四处碰壁,而循序渐进的人方向却越走越清晰。即使有人能一夕致富,背后却潜藏更大的一夕致贫的危机。因为一下子变得太美好,常让人消受不了,加上钱来得太快,常让人把钱看轻。为了重温胜利的滋味,他将草率地再度进场,而且更敢于投机,但侥幸只是一时,他终将连本带利还给市场。 第15节:第一课 从好玩走向专业(6)   在股市,急于一飞冲天的人常四处碰壁,而循序渐进的人方向却越走越清晰。   根据我的观察,能在股市成功的有两种人。第一种人资质驽钝,但知道自己的斤两,他们经过不断地尝试错误,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操作模式,然后如法炮制。第二种人绝顶聪明,他们一开始操之过急,警觉到这样不可能致富,转而学习第一种人。大部分人的资质介于这两种人之间,不够聪明也不够笨,不愿花太多时间学一套功夫,所以成就平平。   如果炒股票对我们深具魅力,我们也愿意穷一生之力来提升对股市的理解能力,那么或早或晚,我们一定能致富。大多数投资人之所以入宝山而空手归,甚至被困住,主要是因为:对股市野心不大,只想得到短期好处,没机会测试出一套可行的方法;或者,他们有野心却没手段,只会沿用一些速成的取巧方法。   综合这两点,投资人一开始的态度就已经决定了他们日后的成败。即使智商普通、学历经历都平凡的人也可以在股市取得成功,因为炒股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重要,但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。   对心态正确的投资人而言,他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后,才会全力以赴;他们不会妄想一上路就登上高峰;他们无惧重重险阻,对股市的热忱,让他们在跌跌撞撞中走出自己的路。 第16节:第二课 有输才能赢(1)   第二课   有输才能赢   输家不敢赢、不认输,所以赚小钱、赔大钱   赢家拿得起、放得下,所以赚大钱、赔小钱   刚进入股市时,我炒股全凭感觉,偶尔乐翻天,偶尔无语问苍天,大部分时间我的情绪在期望和恐惧之间摇摆。我常常感到希望无穷又觉得惊恐无比,沮丧、悔恨等情绪常相伴随,我筋疲力尽,赚钱却有限。我逐渐意识到,不克服这种情绪落差,我迟早会疲乏,绝对无法成为优秀的操盘手。   后来,我体会到,炒股票虽然很难达到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的境界,但人是可以控制情绪波动的,股市虽然残酷,却不是一战决生死的淘汰赛。   如果我们把炒股票当事业,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探索,把事情想得长远些,提升些格局,就不会那么在意一时的得失。毕竟每一回合的竞技,都只是我们成千上万次比赛中的一场而已。   天人交战 卖出后最怕再涨   华尔街(Wall Street)中的"Wall"被形容是一座忧虑之墙(The wall of worry),攀爬股市的忧虑之墙时,我们常陷入见好就收与继续持有的天人交战。   值得期待的股票,持股者往往因害怕账面由盈转亏,或是无法抗拒获利了结的诱惑,小赚就卖出,落袋为安后,松一口气的感觉就是奖赏;但股票卖出后,如果价格持续攀高,我们又常常懊恼不已,甚至失去理智奋不顾身地再次进场追高。   证券界有种说法:"股市中只有两种情绪,即期待和恐惧。问题就在于,当我们应该恐惧时,却一味地期待;而在应该期待时,却又显露出恐惧。"心理学家阿摩斯?特弗斯基与丹尼尔?卡内曼研究发现,人们的行为经常是非理性的。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,收益发生时,他们通常不顾危险去追求更大的收益,只想确保眼前确定的收益;而当损失发生时,他们又愿意去赌看能不能翻本,即使这种冒险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。   由于追求自尊的偏好和害怕后悔的心理,一般人大多有"损失规避"的心态,想的是如何增加赢的次数,而不是提升赢的品质,倾向于先卖掉赚钱的股票,留住赔钱的股票,逃避了赚钱的风险,而接受了赔钱的风险。   也就是说,一般人不敢赚大钱,所以只能赚小钱;不想赔小钱,结果却赔了大钱。   有位朋友告诉我,他曾在行情没有太大波动的一年当中,用100 万元赚了200 万元,岂知在随后一年的多头市场中,300 万元却赔得只剩200万元,他特别强调自己不会放空。他描述道:"当我资金累积到300 万元,持股总数仍维持不变,但由于每支股票的金额变多了,当每支都跌到止损点,比如说跌个一成,赔钱的金额就会翻倍,我常因此下不了手割肉;同样地,每支股票只要涨个一成,获利也会翻倍,我常满意地获利出局。"   像他这样的情况,就是"逃避了赚钱的风险,而接受了赔钱的风险"。   炒股票最难的两件事,一是处理赔钱的股票,一是处理赚钱的股票,而其最高指导原则是,避风险但不避利润。我这位朋友曾经做得很好,却在操作额度增加之后,因心理因素乱了步调,竟对获利设限,却让亏损不断扩大。 第17节:第二课 有输才能赢(2)   他除了没有严守操作规则外,最大的问题在于格局不够大。或许他潜意识里想的不是如何赚3000 万元或3 亿元,而是如何保住那300 万元,所以他操作这300 万元资金时,还停留在100 万元资金时的思维,这样子怎么能重新分配时间和资源来更上一层楼呢?   人性不因时空而改变,早在两千多年前,《论语?阳货》中就有了"患得患失"的说法,说明人往往在还没有得到时,唯恐得不到;一旦得到了,又担心失去的心理。得失心是触发恐惧的导火线,让我们害怕失去机会、恐惧成功、恐惧失败。为了减轻心理压力,我觉得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。   减轻心理压力的三大招   一、 不要太在乎输赢   炒股票时患得患失的心理压力,不外乎来自于自己和别人。因此,除了不要拿有特殊用途的资金买股票、不羡慕别人赚钱外,我奉行以下三个原则。   1. 不要用消费水准来衡量输赢了多少。   我曾在券商的贵宾室里看到过一位炒家,他在每一回合的交易后,总爱嚷嚷:"又赚(赔)了一部奔驰!"喊盘时他经常提醒旁人:"借过!借过!车子进进出出的,不要被撞到了。"根据我的观察,把钱看得太重或是得失心太重的人,较为赔不起也比较情绪化,且大多会赔钱,即使能赚钱,数量也很有限。优秀的操盘手交易时抱着游戏的心态,并不太在意输赢,对他们而言,钱是用来得分的。   2. 不要告诉别人你买了什么股票。   要做到"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"很难,但至少我们可以不张扬自己买了什么股票,这样即使赔钱,也只有营业员知道,不会有人嘲笑你是"市场反向指标"。大投机商维特?倪德厚夫把股票投机比喻成性爱,他说:"贪心和肉欲经常是近亲--性为人生助兴,投机为人生提供养分。这两种活动在私底下做,最能成功。"   要在股市赚钱难度本来就高,如果还想夹带其他非财务方面的目的,例如借着向人推荐股票做公关或证明自己的功力,常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。当我向别人推荐的股票失灵时,我恨不得自己有能力护盘,看盘时关注的全是那一支股票,常因此忽略了市场的重大变化。 第18节:第二课 有输才能赢(3)   3. 付出不要有所保留。   一般人限制自己只能付出多少时间、只能在股市中交多少学费,喜欢追逐速食化的消息,不太愿意学习乍看之下枯燥无味的东西,而且连学习上的付出都要计较投资回报率。   通常有人问我:"如果我每天花两个小时,多久可以学好技术分析?"这一类问题从表面上来看,好像是问"最少要花多少时间"。其实更深入的意思是,他们想要确定在付出这段时间后,能不能保证学会。这样一来,在"姑且一试"后,如果该方法不能达到预期中的效果,他们将另辟蹊径。   不管做什么事,很难有人可以跟你保证什么。然而只要方向正确,每一分一秒、每一块钱的付出,虽不能保证马上回收,但一定不会白费;而且,在我们热爱这个工作的大前提下,也可以勉强自己做一些不喜欢的配套事情,正如环法自行车赛常胜军阿姆斯特朗所说:"我不喜欢跑步,但我还是必须坚持跑步,因为不是所有对你有益的事情,都会让你感觉很好。"   二、 挫折越大,离成功越近   我觉得踏进股市,首先要跨越的第一道心理门槛,就是要有愿赌服输的心态,不怕输,因为能输才能赢。台湾马术障碍赛好手陈少曼、陈少乔拿下第四届亚洲杯国际马术锦标赛团体组的桂冠后,电视台记者访问她们:"不怕从马上摔下来吗?"这一对1989 年出生、不怕摔的双胞胎异口同声地说:"多摔几次就不怕了!"   炒股票也一样,如果刚入门时只是小试身手,这样即使受伤,也不会伤及筋骨。但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要让自己习惯"摔下来"的感觉,还要学习如何减少"摔下来"的次数,并把伤害程度降到最低。就像科斯托兰尼曾说:"经历足够的失败,才不会在惊慌中失去理智。"   减少摔下来的次数,一旦看错,迅速自市场抽回资金。   "要把伤害程度降到最低",有赖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。风险管理就是事前规划、事中演练,危机处理就是事后补救。风险管理强调把下注的风险控制在自己可以应付的范围内,或提高对自己有利事件发生的几率,并降低不利事件恶化的几率,但这有时候会让我们畏首畏尾。尤其像我这种看好行情时,总是全力加仓、借足融资往前冲的人,容易把自己暴露于高风险之中,更须借重危机处理来补救。因为一旦误判形势,手中又没有资金可以应变,必须进行危机处理,迅速自市场抽回资金。 第19节:第二课 有输才能赢(4)   除了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未战先怯,我们在失败后如何自处也是一项难题。有的投资人一旦认为自己失败,就会责怪自己,甚至全盘否定自己,不再像先前那么努力,甚至半途而废;也有的人失利时,因为感觉没面子而推卸责任。这些方式都无助于找出问题症结所在,我们该如何面对失败呢?   2006 年,日本棒球队在第一届棒球经典赛中的表现,帮我们上了最经典的一课。日本棒球队在八强赛中因裁判的误判输给美国棒球队,当媒体大肆批判裁判不公之际,日本棒球队并未抱怨,反而集中精力检讨他们的攻防得失。   日本队在三场比赛中输了两场,能否晋级要看接下来的美墨之战。尽管总教练王贞治认为,日本队99% 无缘晋级,但全队仍奔赴四强赛的比赛地点。当日本队靠着墨西哥队打赢美国队,奇迹般闯进四强的时候,他们正在球场上按时训练。这种战绩失利后不去找台阶下,反而尽其所能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,使日本队自助天助,最后赢得经典赛冠军。   人们面对失败时的防卫技巧,除了合理化、自责或推卸责任,不外乎和自己的过去或是拿别人作比较。拿别人作比较的方式,就如"好歹我赔钱的幅度比大盘跌幅小",这种"比下有余"的心理也能让人从中获得安慰;但股票族如果老是爱跟别人相比,永远也比不完,且会干扰自己的操作节奏,甚至因为"比上不足"、"见不得人家好",冲动地跟进涨幅已大的股票。我认为炒股票就像练瑜伽,不必羡慕别人,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步调,凡事只跟自己比较。   研究指出,"跟自己的过去比较"的方式大部分是正面的。比如说,失败时通过回忆自己曾经拥有的风光岁月来维持自我价值感,或以自己发迹前的一无所有来自我打气。就像一位纵横股市30 年,至今仍在市场活跃的名人,每逢巨大失败,总是告诉周遭的人,"我当初是带6 万元来股市的"。   1992 年一度破产   我最大的挫败发生在1992 年中秋节前夕,当我在电视上看到当时的多头总司令翁大铭(1956- ,中国台湾义新企业集团核心人物)被收押时,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那时我资产净值200 万元,却举债买进了超过1000 万元的股票,结果一连三天长黑,我破产了,五年来赚的还不够三天赔的。在"三十而立"的那一年,我的财产重新归零,那几天的感觉就像生了一场大病,全身虚弱,大跌第三天,我面临着偿还融资的巨大压力。 第20节:第二课 有输才能赢(5)   还好,我"输"故我在,我从彻底的失败中感受到真实的自我,从巨大的失望中清醒。我突发奇想:"我费尽心机,努力了五年,不过就赚这200 万元。如果我的人生格局只有如此,那这区区200 万元也没有太大意义;如果我的人生格局不只如此,当有一天我回想起今天的万念俱灰,一定会觉得好笑。"这个念头从模糊到清晰,仿佛有人在身边点醒我,"你并不是真的一无所有!你在股市身经百战,这些经验是无价的!"思想转为正面,贵人就出现了,我做营业员的姐姐愿意借钱帮我偿还融资。   几年后,我认识了一位银行界的高级主管,有一次跟他聊起这段往事。他告诉我,当年何止我一个人破产,整个金融体系也是摇摇欲坠,连当局都担心"蔡辰洲事件" 重演(蔡辰洲,1948-1987,中国台湾国泰塑胶企业集团核心人物之一,蔡正春之子。1985 年,蔡辰洲因以其第十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身份,向合作社、民间超额货款。由于挪用太多合作社资金,遭人检举,入狱服刑,台湾地区最大的合作社--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也被挤兑。此次事件又称为"十信风暴")。   我讲这些话的意思并不是要说,当股市大跌时,我们可以拿"要垮大家一起垮"、"别人伤得更重"来自我安慰;我想强调的是,当我们陷入股市泥潭动弹不得时,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该做的功课做好,然后放轻松、保持清醒,让其他使得上力的人去操心!   浴火重生 培养"大赚"胆识   "翁大铭风暴"是我从"小赚"到"大赚"的分水岭,熬过以后,我仿佛给自己注射了一剂预防针,从此不再那么害怕赔钱。在股市失利时,我可以告诉自己:"以前那么惨都熬过来了,现在有什么好怕的?"   当大盘突然大跌,只要我大跌前买进的股票比卖掉的股票表现优异,我就感到欣慰;当跌势逐渐明朗,为了避免和现实脱节,我用"已经从市场抽回了多少资金"来稳定情绪。我觉得保留明天的购买力,比今天股票卖了什么价位重要。毕竟"人是英雄,钱是胆","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",这样即使股价持续大跌,只要资金回收得快,我们好比享有折扣优惠,购买力反而提升了。 第21节:第二课 有输才能赢(6)   一再渡过难关,让我越来越勇于面对更大的风险,赔钱时也越来越不会心疼,因为我有信心再把钱赚回来。我在股市最引以为傲的就是,自从1992 年起,在每次大跌之后,我都能在大跌后的下一个反弹中,把前一波大跌时赔的钱赚回来,我的获利持续创新高。   我在股市连战皆捷,走在路上时,我满面春风,不时对周围正忙着工作的人投以好奇的眼光,心想:他们为什么不去买股票?股票钱很好赚啊!这种念头一出现,通常意味着我在股市的好日子即将结束。一再经历股市的凶险,我体会到为什么美国人称股市为"人造峡谷",为什么有句华尔街名言如是说:"股票市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,它让骄傲的人全部自叹不如。"   在我的见闻中,凡事多一分感动、少一分抱怨的投资人比较能成功。而且他们成功后对自己的专业总能侃侃而谈,对自己的成就却总是轻描淡写。就像吴宇森谈到好莱坞,他说:"我认识的影星中,越大牌的越谦虚!"   我所做过的最愚蠢的事,就是和别人争辩某支急升股是谁先发现的。我们这些爱争辩的人都认为行情是自己先点火的,就像每一只骄傲的公鸡,都认为太阳是它叫出来的。即使是我率先发现了急升股,我再买也不过那么几张,持有时间又不敢太长,但某些闷不吭声的先知先觉者,可能一买就是一大缸,又耐得住震荡。而且,就在我逞口舌之勇时,或许这些"聪明钱"又已经开始在物色下一支股票了,这正应了一句顺口溜:"别人已经上太空,我们却还在争论该不该杀猪公。"   刚进入股市,我只知道很多人害怕失败,至于害怕成功的人,可能只是极少数极端的例子。后来,我才发现害怕成功的人也大有人在,甚至我自己赚了一点钱后,曾经因为考虑到要节税太麻烦了,认为钱只要够用就好,而放慢脚步。   成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,一旦成功了,别人对你的期许也跟着提高了;压力同时也来自于害怕得而复失。我们常听到一些出发点是好的,却有些悲观的建议,比如说"高处不胜寒"、"爬得越高、摔得越重"等。事实上,赚大钱是一种习惯,当我们攀上财富的高峰,久而久之,也就习惯了;而且,只要我们保持戒心,不但不会摔下来,反而因为视野变宽了,资源变多了,而会"强者更强"。在累积资本的路上,只要有实力,不管爬得多高,顶多是进三退一或进四退一。就像一支真正有实力的股票,大幅攀升后,可能只拉回个两三成,"休养"一段时间后,再创新高。 第22节:第二课 有输才能赢(7)   我慢慢走上了正确的道路。我觉得炒股票一定要全力以赴,这样才能赚到钱。既然每天要花同样的工夫,之前也已经投入那么多心血,能多赚点,我何乐不为。我从没想过在什么时候高挂免战牌,只要对股市还有热情,我就会继续走下去。   要在股海大赢就别小鼻子小眼睛   所谓:"眼界决定境界,定位决定地位。"只想在股市谋取生计或只想赚点钱贴补家用的人,注定要"陪公子读书",成就一定有限。我想,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未来都缺乏想象力,那对股价怎么会有想象力呢!反之,那些替自己设立很高标准,大胆挑战自己极限的人,虽不一定会达到目标,但总能取得相当的成就。   就我所认识的股票一族,他们在股市的斩获,大致上呈现M 型分配,不是赚很多钱,就是没赚什么钱或赔钱。对于后者而言,他们常是因为机会来临时,只看到眼前的利益,甚至害怕得而复失,因此该大赚而未赚。在《新金融怪杰》一书中,罗伯?克劳西建议投资人,"潜意识心灵必须只相信一件事:赚钱是应该的"。我想,如果我们有方法、够努力,更可以让意识心灵和潜意识心灵一致地认为:我们值得赚很多钱。然后找机会通过实战,渐进地让自己适应更大额的输赢,提升自己的格局。   股市是一个竞技场,好在这里既没有肢体冲突,也不必跟竞争者照面,甚至不用知道跟我们交手的人是何方神圣;而且股市永远都开张,除非碰到罕见的暴涨或暴跌,只要我们够狠,可以在一天内出清或买进我们想要买卖的股票。因此,不管赚赔,我们都可以过得自在一些。   失败了,我们不必怕对手讪笑,不必找台阶下,不必拉不下脸,痛定思痛后可以卷土重来;胜利了,我们不必对输家感到抱歉,不必洋洋得意,不必担心下次交易好运无以为继,在短暂的欢欣鼓舞后再接再厉。对有追求的投资人来说,他们屡创新高的人生高峰,都不是人生的巅峰。 第23节:第三课 有恐惧才值得期待(1)   第三课   有恐惧才值得期待   输家只想做"保险的"选择   赢家不认为有什么选择是"保险的"   美国GE 公司前执行官韦尔奇曾指出,杰出领袖必须具备4E+1P 的特质,4E 代表的是活力(Energy)、鼓舞(Energize)、胆识(Edge)与执行力(Execute),P 代表热情(Passion)。就股市这一行来说,我认为除了鼓舞这个特质对投资界的意见领袖非并不可或缺外,其余特质都是股市赢家必须拥有的。   我从进入股市至今,对股市永远有用不完的热情和活力,充满了操作的欲望,一度欠缺的只是胆识。还好,我并不是无可救药地不敢下注,我相当具有执行力,只是市场上一有风吹草动,我的回应总是略显慌张。1989 年退伍后,我回到台北的交易场所看盘,那种感觉就像和老朋友久别重逢。   那是一个全民炒股的年代,也是一个要看营业员脸色的年代。价格剧烈波动的显示板,令我血脉贲张,但看着自己填妥的委托单上进出的张数只有一张,不禁自惭形秽,有时拿不定主意,递单时手还会发抖。还好,我很快适应,在抢进杀出的喘息之际,还能拉高嗓门向旁边素昧平生的股民,发表我对某支股票的看法。初试啼声的我,渴望让全世界听见我的声音。   终于,我的机会来了。1990 年初,《工商时报》的《投资情报》周刊,举办了名为"股市金马奖"的全国性纸上投资组合竞赛,用重赏来吸引参赛者。   由于初赛采用淘汰制,为了增加入围的几率,我以家人的名义多报了一个名额,全都重押当时我最看好的封闭型基金。果然,我这两个名额联袂进入决赛,最后一举拿下第二名和第三名,共赢得了二十两黄金,更因此得到了在《产经新闻报》写稿的机会。   但在现实的操作上,我虽然在低价位就已买进这些封闭型基金,却在涨了五六成后脱手,然后眼睁睁看着它们一路狂飙了五六倍。我自虐地算计着自己少赚了多少钱,也自渎地幻想,如果当时全部的钱都押宝基金,而且都卖在高价位,岂不是赚翻了?在那段基金狂飙的日子,我讨厌看到有关基金的报道。   没有专家 只有赢家   后来,《投资情报》周刊开了一个名为"高手过招"的专栏,我应邀与其他三位名分析师作纸上竞技。我先后和四组不同的专家比赛,最大的感触是,名家不见得有多高明,股市里没有专家,只有赢家和输家。但我的困扰仍在继续,我在真实世界的获利常不如纸上竞赛的获利。因为缺乏安全感,我即使抓到了急升股,也只能浅尝辄止;而纸上竞赛,每周六才能调整持股,所以相对沉得住气。 第24节:第三课 有恐惧才值得期待(2)   为此,我和贱卖基金时一样有挫折感,但这时我已较能释怀,不过也只是消极地安慰自己:"在跌势市场能赚点打工费已不容易",或自我调侃:"我是纸上谈兵的专家,赚到的是纸上富贵",我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,当然不能找出无知的所在。   我得过且过,直到《产经新闻报》的一次作者联谊会,才给了我当头棒喝。   欠缺胆识 大梦初醒   当时我非常乐于在《产经新闻报》推荐个股,报社不但让我把"寻宝游戏"的心得和读者分享,还付我稿费贴补家用。当看到自己推荐的个股逆势收红,感受到投资人用我的眼光在看市场,那种感觉令人飘飘然。1991 年9 月,指数已由1990 年的12682 点,跌至4500 点左右。在例行的作者联谊会上,报社突然宣布即将停业。当我得知竟然有作者想接手经营报社,更是感到震撼。我想不通,在那个股市哀鸿遍野的惨烈年代,这位年纪30 出头的年轻同仁,怎么玩到这么大,竟敢逆势烧钱办证券报纸?   我再三地反思,突然大彻大悟到我退伍后只能在股市赚些蝇头小利的真正原因:我欠缺胆识,而且将自己的胆小合理化。   我领悟到之前的"股市金马奖"、"高手过招"等纸上投资组合竞赛,纯属玩票性质,不像现实操作的输赢压力那么大,就像篮球运动员在锦标赛和友谊赛时的投篮,完全是两回事。   我在报上撰文时用的是笔名,就是不想承受误判个股的压力,替自己预留一条日后可以改名重新出发的后路;而在实际操作上,我也抱着"能赚最好,没赚也无所谓"的心态,表面上不在意输赢,实际上是赔不起。   技术分析 提升视野   在诊断出自己抗压性不足,以致沦为打工一族后,我相当沮丧,以阅读名家论述来进行自我调整。   所谓"取法于上,仅得乎中",我最先观摩的对象是股市中的百年经典人物。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大师伯纳德?巴鲁克。1897 年刚出道不久,巴鲁克根据自己的判断,以300 美元买进美国炼糖公司的股票,并借由当时制度允许的十倍信用交易扩大交易规模;他在股价不断攀升的过程中频繁地进出,把实现的利润再辅以融资,"疯狂地"买进该股票;等到他预期的赢利一一实现,在市场最疯狂的那一天,他反而清醒地将全部的股票抛出。 第25节:第三课 有恐惧才值得期待(3)   不到五个月的时间,他净赚了200 倍!   直到参加了技术分析研习课程,眼界大开了以后,我才真正明白像巴鲁克这样的事例,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,也才知道我的胆小在于缺乏可以壮胆的核心技术。   我重整旗鼓,孜孜不倦地学习技术分析。大约秣马厉兵了一年半,我碰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大考:电子股长达七年的大行情。   疑惑:曾经,我在股市频繁进出,为自己的绩效不佳寻找各种借口。   解答:后来,我发现问题出在自己缺乏一套炒股票的核心技术,以致看问题时只看到表面和眼前,看不到事情的内涵和前景。   学习了技术分析,我惊讶地发现,我更能驾驭基本分析了。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双剑合璧,让我看问题时有了更深更高的眼光,预测力越来越准确,而不只是胆小地在抢短线差价上打转。 第26节:第四课 误闯原始股丛林   第四课   误闯原始股丛林   赢家进场前先找出路   输家凭感觉杀出血路   刚退伍时,我患得患失,把金钱看得太重,进出过于频繁,以致在股市只能赚小钱。等到摸索出了投机的要领,钱来得太快,反而让我把钱看得太轻。我本来想替自己充裕的资金找出路,却由于过度大意,孤军深入不熟悉的原始股丛林而遭惨败。   我的投机操作越来越顺手,持续赚钱却让我冲昏了头。我觉得每天的工作像在刀口上舔血,不仅希望赚钱赚得优雅,而且要以十倍速来赚。   是不是过度贪婪,不在"数量"而在"能耐"   1994 年9 月台积电上市前后,市场掀起一波原始股股票投资热,我决定兵分两路,在二级市场投机,在原始股股票上投资。   我公司的一位董事,长年投资原始股,是创业投资的大赢家,他却泼了我一盆冷水。他直言不讳地说:"你擅长的是快节奏的换股操作,不应陷入随时会求售无门的原始股。""买进原始股就像买游艇,只有两天会很高兴--买到的那一天和卖掉的那一天。"   但在当时的市场气氛之下,我还是误闯了地雷密布的原始股丛林。   我通过证券公司买进的原始股,后来赔钱的十有八九,投资朋友创业的公司更是全军覆没。我发现沦为地雷股的公司大概有以下几个征兆:一、大股东源源不绝地供应股票。二、以创投或市场名人介入做号召。三、以预定上市日程来吸引人。四、常打着"×× 第二"的招牌做幌子。   创投让我撞头   遍体鳞伤后,我请教那位董事:"为什么你是诸葛亮,我却像猪一样笨?"他回答:"我绝不介入我不能掌控的原始股!"   直到今天为止,我投资所赚的每一块钱都来自二级市场,而投资原始股和参与朋友的创业投资,赔掉的不只是巨额的血汗钱,最大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机会损失。我自我调侃:"什么创投?根本就是撞头!我赚到的只有两'亿'三'千万',我的两'亿'指的是失意和悔意,三'千万'指的是:千万不能轻信消息,进攻前千万要搞清楚退路在哪里,以及千万不要捞过界。"   1. 千万不要轻信消息。   我之前所谓的投资,有些只能说是一种商业冒险,其依据都是片面的消息。基础不稳的公司为了吸引资金,都是报喜不报忧,即使刚开始的正面消息是正确的,但后来该公司基本面变坏,非实际经营者不是被蒙在鼓里,就是因长期规划而失去了戒心。   2. 千万要先搞清楚退路在哪里。   股票的好坏随情境而改变,要在股市追求自由,代价就是要随时保持警觉。不管是做短线、中线或长线,不管持有的是上市股或原始股,我们都应该时常检视手中的持股;但原始股除了资讯揭露不充分外,最大的风险是流动性不足,即使发现苗头不对,也常常没有人接手。从此,当我进攻前,必须先给自己预留一条退路。我不再大量介入不易变现的冷门股,不轻易涉足原始股。   3. 千万不要捞过界。   人没什么钱时,不要把钱看得太重,以免因为赔不起而恐惧风险;人很有钱时,不要把钱看得太轻,以免因为赔得起而忽略风险。但是"轻"、"重"之间怎么拿捏呢?没有钱的人想致富,一定要冒险;有钱人想要更有钱,还是要冒险,因为高报酬伴随高风险。"是否过度冒险"要看风险能够被掌控的程度,也就是要回归专业,这样一来,没钱的人才可以冒险,有钱的人才不会乱烧钱。当然,对股市新手而言,不管赔不赔得起,操作额度越少越好,这样才能用最少的学费得到最多的磨炼机会。   此外,我发现长期投资缺乏一再测试演练的机会,无法从失败中快速积累经验。因此,对我而言,投资的风险更甚于投机,我更坚定地将投机当做唯一的本业。 第27节:第五课 投资VS 投机(1)   第五课   投资VS 投机   赢家买股票像买日用品一样驾轻就熟   输家买股票像买艺术品一样难以下手   被誉为经济学家中最会炒股票的凯恩斯指出,投资是对投资物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所能带来的收益作测算;而投机则是对市场的心理状态作预测,期望投资物件的评价基准朝有利自己的方向偏移。投资大师巴菲特也说过,投资就是使资本向着经营得更好的公司流动,而投机则是通过短期内的差价来获利。就股票投机而言,要追求差价,就要回归到股票的供需。   供需不只涉及经济面,还涉及心理面,而且随时会改变。也就是说,股票投机就是掌握不断在改变的供需。   先确定自己要投资还是要投机   任何一笔买卖,关注的不外乎价值和价格。投资比较偏重于价值,投机则比较偏重于价格。但价值和价格并非壁垒分明,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主人遛狗,狗反复地在主人前后奔跑,离开太远时就会返回主人旁边;主人就是价值,狗就是价格,价值和价格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绳子。因此,即使是投机客,也不能像王尔德歌剧中的名句所说:"对价格无所不知,但对价值一无所知。"   当重大利空引发股价超跌,我们择优长线布局,但如果利空淡化或未如预期,股价急涨后,我们当然可以一改初衷的短打,这就是"短线成功之道有时是以长线成功为目标";反过来说,我们原本买进股票短线投机,但由于一直没有出现卖点,于是成了成功的投资,这就是"投资是投机的累积"。   尽管有时候投资和投机比邻而居,但我们还是要先厘清自己要投资或投机,才不致模糊了选股的焦点,操作上进退失据,以致两头落空。我认为短线投机的最大悲哀,就是因为被套牢而沦为长期投资。   投资和投机无优劣之分   股市的本质就是变动,即使是长期投资者,也应该时常检视持股。相对于原始股市场,二级市场最大的福利,就是想卖股票时通常都卖得掉。   我认识一位成功的长线投资者,持股平均每五六年周转一次,但他每隔两三天就出现在交易厅。别人问他:"你既不买也不卖股票,来交易所干吗?"他说:"买股票和买房子不一样。房子买了以后不会有太大变动,不怎么伤脑筋,但股市充满了无常,我还是要常常关心。" 第28节:第五课 投资VS 投机(2)   包括巴菲特、彼得?林奇等投资大师,都认为没有人知道市场明天的走向,预测短线走势也没什么意义,但股价长线的命运可以预测,而且取决于每股盈余(EPS)。但投机客认为,短线走势较容易掌握,即使不能精准预知,但经过观察和修正,可以逐渐提升命中率。   由于在原始股的投资失利,我更能认同杰西?李佛摩所说:"'投资人'才是不折不扣的大赌徒,他们下了注,然后静候摊牌,假如下错了注,他们就留到赔光为止。"我也认同巴鲁克为"投机客"所下的定义:"投机客(speculator)出自拉丁文的speculari,原意是窥探与观察。因此,所谓的投机客是那些能够在事情发生之前,就能够观察到并采取行动的人。"   长期投资者主要是买进绩优股、价值低估股和成长股,然后长期规划;而投机客则买进短期内可能有价差利润的股票。换言之,投资是倾向买进好公司的股票,而投机则是倾向买进即将上涨或还会再涨的好股票。   然而,好公司的股票可能是不动如山的烂股票,而烂公司的股票可能是即将一飞冲天的好股票,因此有别于投资者以经营者的角度看问题,投机客重视股票的股性,远甚于公司经营的业务性质。   经过实战的反复摸索,我慢慢厘清了股票投机的本质是要追求差价,要追求差价就要通过操作。就像写作的养分在阅读,股票投机的养分就是操作,拥有大量操作经验的人,才能掌握出手的稳定性,懂得拿捏进出时机。   投机是从转变中创造价值   我把自己定位为追逐股票差价的投机客,训练自己不但要精于看盘,也要擅长准备。我练就了一身察看股市脸色的本事,有时虽看不准行情,却能及时修正。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快、狠、准的投机客,须具备以下认知。如果股票投资像男女间的相知相惜,那么股票投机就是逢场作戏。就像某些人玩弄异性,其意图只在于短、中线的满足,投机客也必须秉持投机的立场,不能对股票产生感情,也不能因为心血来潮或因为掺杂其他情绪而进出,而应以基本面和技术面为依据。   投机的"机"字意味着新机会,不只是契机,也包括危机。投机客善于判读市场,预测或关注新形势、新趋势、新技术、新应用、新产品、新管理阶层、重大购并案,从转变中创造价值。 第29节:第五课 投资VS 投机(3)   投机客就像资源回收者,从已公布的信息中判断哪些还具有剩余价值。有别于投资者买进价值低估股,投机客观察技术信号再进场;有别于投资者重视现金股利有多少,能否每年稳定发放,投机客关注的是股利宣布发放时,是否符合市场预期?在股价将产生落差的除权息前买进,是否有利可图?   股市让你认清自欺欺人的后果   投资者常因现金股利的稳定收入或因持股的绩优形象,而对股票下跌的资本亏损和基本面潜藏的质变较麻木,甚至自欺欺人地认定"不卖就不赔",也不去思考股价的下跌是公司的前景不再,还是市场人气退潮。   对交易量不大的投资者,除非遇上罕见的天灾人祸,股市具有十足的变现性,因此账面上获利或亏损一块钱,等同于荷包里增加或减少一块钱,账面上的盈亏也就是实际上的盈亏,因此,"落袋为安"不应该是卖股票的理由,"害怕亏损实现"也不应该是不卖股票的理由。投机客应该勇于面对账面盈亏,在操作上才能更贴近市场,而在卖与不卖之间,也应该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判断。   投资者除了买进并持有的长期策略外,有的还针对主要趋势进行投资,期许能在大波段的底部附近买进,而在头部附近卖出。如此"买低卖高",实际上难度很高,为了减轻长期投资的不确定性,投机客设法掌握短、中期趋势。   由于股市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机会,投机客不必像投资者一样太强调成本观念,不必太拘泥"买低卖高"的操作原则,可以"买高价,卖更高价",或"卖低价,在更低价回补",甚至在误判形势时,果断地认赔出场。他们也不必局限于先买后卖地做多,可以先卖后买地做空。   最后,投机客如果能持续找到涨势更明快的个股而换股操作,或就同一支个股,根据转折点高出低进,那么赚的钱实现后,可以作更大额度的融资,资金运用更有效率。当年巴鲁克刚出道时资金不足,就是用这种频繁进出的方式,让钱滚钱而迅速崛起。   赢家也会累得像狗   常有人问我,股票要做短还是做长?最初,我总是狡猾地回答:"该卖的时候就卖!"后来,我不耐烦地反问:"你所谓的做长或做短,指的是多久的时间?"现在,我重新诠释主人遛狗的老例子,来说明股票该长线或短线操作。 第30节:第五课 投资VS 投机(4)   主人遛狗,狗一会跑到前面,一会又折返到主人旁,如此反复,虽然同时抵达终点,主人气定神闲,那只狗却是上气不接下气。依我个人的见解,好整以暇的主人就像依主要趋势操作的长线操作者,而疲于奔命的狗则是随着短线震荡而躁动的短线客,二者同样抵达终点,狗看似浪费力气,却也锻炼了体力。  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从容优雅的长线操作者,但是诚如西谚所说:"成功不是一蹴而就,即使大师也要分很多的阶段,每个阶段间隔多年。"如果短线客能从抢进杀出的奔忙中累积"小胜"的经验,摸索出一套让自己"身忙心不茫"的系统性方法,就可以慢慢进窥中长线操作的秘密,因此短线的磨炼是初学者的"必要之恶"。   摸索出一套让自己"身忙心不茫"的系统性方法,就可以慢慢进窥中长线操作的秘密,短线的磨炼是初学者的"必要之恶"。   1989 年时,我是个抢进杀出的超短线抢帽客,每天的持股周转率常超过五成。随着经验的累积,我变得比较有想法,不再频繁地对信息做出回应,不再为既定趋势下的微幅变动分神,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的信息和股价的关键价位。   我虽然趋向中线操作,但我同时关注短线和中线的走势,也不拘泥于应该短线或中线操作。在"看长不如看准,涨久不如涨快"的指导原则下,我考量机会成本和时间风险,依技术信号决定买卖点。   研究发现,国际象棋高手(expert,大师的次一等级)的确要比棋技较弱的选手多考虑了几步棋,但进一步得知,大师或特级大师所考虑的棋步没有增加,只是他们出手更准确。棋下得好的选手,考虑的不是更多的棋步,而是更好的棋步。   炒股票也一样,每天看盘时,我们都要盘算好下一步或下几步盘势可能有哪几种演变,又该如何视局面的变化而准备对策?因此,如果我们缺乏中线的方向感,短线即使看对,也不敢下大注,也可能因股价的跳空而无法回补(卖出)股票。   但是趋势的时间也没必要看得很长,如果长线看得太乐观,可能因此对市场失去戒心,说不定在长期走势还没应验前,就已被"断头";如果长线看得太悲观,可能会错失短中线波动的获利良机。事实上,我随市场转折的短中线操作,虽然有时累得像只狗,但也多出了许多获利和磨炼的机会。   资本主义的真谛就是让钱流向最会使用钱的人,而股票投机的真谛就是让钱流向最会涨的股票。在资本市场,经营得越好的企业越能集资,越懂得操作的人越能吸收别人托管的资金或赢到别人的钱;而在股市中,越涨的股票越能吸收大众的资金,形成"强者恒强"的局面。 第31节:第六课 为什么财富总和我们擦肩而过(1)   第六课   为什么财富总和我们擦肩而过   输家认为跟在别人后面才安全   赢家发现后面跟了太多人而不安   曾经,我总是一而再地在涨势初起时买太少、卖太早,在涨势近尾声时买太多、卖太晚。甚至当某些股票的股价领先向上突破时,我不在意,等到在意而买进其他跟着向上突破的股票时,却是假突破。我慢慢意识到这种行为模式,不单是由于做长、做短的自我设限,而是在恐惧、贪婪、懊恼、期待等误导我们的情绪背后,还有一个结构性的原因涉及其中。   事实上,"恐惧"和"贪婪"这两个驱动股票市场的主要力量,不是那么恶名昭彰,问题就出在:当我们应该贪婪时却恐惧,应该恐惧时却贪婪。为什么我们的脚步总是赶不上市场的节奏呢?除了资讯不足以及操作方法有其盲点外,这也涉及了其他心理层面。   那就是我们基于惰性、惯性或找寻安全感等原因,在作决策时,常利用一些思考捷径来降低资讯的复杂性,因而误用了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或生活经验的逻辑。之所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,是因为我们对股市并不是那么了解或存有偏见,例如我们习惯了"科技创新"的电子股,常看不上"资产增值"的传统产业股票。而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常不同于股票市场的逻辑,例如我们根据口碑买到适合自己的车子,但根据别人在某支股票赚钱的口碑而跟进,却常常套牢。我把这些心理造成的偏差分为以下三个层面:   一、股市充满无常,我们却缅怀过去   过去的数据和个人的经验可以是我们的资产,但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它们,这些数据和经验反而会成为我们的包袱。为了避免执著于过去,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四点:   1. 不过度重视过去的资讯、题材和观感。   基金销售说明书上的19 个字,"基金经理公司过去的绩效不保证未来的表现",正是我们应用旧资讯时的金玉良言。绝大多数基本面的统计数据和事件,都已成为历史,只能作为参考,即使是最新的信息,在充分反映涨跌停板和平盘下不得放空等限制后,也将成为明日黄花。 第32节:第六课 为什么财富总和我们擦肩而过(2)   我们对个股过去的获利水准,不该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,如果我们过度重视个股过去的表现或昨日的题材,将流连于竞争力不再或人气退潮的昨日明星股,而错过即将引领风骚的转机股或成长股。   同样,技术分析研究的成交价,若非涨跌停板等限制,已即时反映所有基本面已知的资讯,又大致反映了潜在发展中的事件、市场情绪和预期心理。已发生的走势图相当明确,但总是昨天的故事,就像去年的日历已经过期,后市仍然步步成谜。   人是健忘的,即使是记得住的资讯,也常是断章取义过的、自行重组过的或加油添醋过的。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完整资料,可以避免我们作选择性的回忆,将现在的市况和过去的资讯相结合,但回顾只是为了鉴往知来而已。   2. 对新欢与旧恶通通没有爱恨情仇。   我不会因上回栽了跟头,这回就大量加仓,急着想报一箭之仇。我不会因为喜欢某上市公司的产品或因其知名度而倾向买进该股票,不会情有独钟于少数熟悉的个股或产业龙头股,我也会注意新上市股。我很少向下摊平套牢的股票,但不会把以往的赔钱货从此列为拒绝往来户。我常往看好的股票上加仓,但不认为过去的摇钱树和我特别有缘而再三投入。   3. 不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。   上一部令我们赞不绝口的电影,原班人马再度合作的下一部或续集,却可能让我们倒尽胃口;某个突然窜起的股市名家或某项崭新的经济(技术)指标,之前两次精准地预测了行情,当我们信心坚定而全力跟进后却失灵。2004 年底,媒体上触目可见"过去五年元月指数都是大涨",但2005 年1 月,大盘却是跌破众人眼镜,收黑,说明不能仅以少数实例妄下论断。   如果某支股票的走势类似已知的形态,例如头肩底,我不会把它视为孤立的一个形态而着急下结论,而会把它视为更复杂形态的一部分,也会根据更多的指标和盘中走势的强弱来辅助推论。我用技术分析来选股,得以同时追踪数量够多的股票并作比较,在换股操作中累积更多的实例,得以体验在某种技术结构下,某种形态完成的几率,以及预测后市成功的几率,然后估计后市可能的涨跌幅度。 第33节:第六课 为什么财富总和我们擦肩而过(3)   4. 不要自恃以前成功。   有时我们成功地根据国际股市的表现来进出,有时我们以市盈率等简单理论作选股依据而获利,但由于以下四个原因,昨天行之有效的方法,今天却失灵。第一,时移势转。第二,理论太单纯,有太多限制。第三,我们对理论一知半解。第四,理论被广泛应用,就不再有效。因此,误判形势、想要一招半式闯江湖、凡事不求甚解和不知变通,甚至比无知对我们伤害更大。   市场的规则就像过去的资讯,并不是不能用,只是不能执著于其中。炒股票没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,所谓"法无定法",只有随机应变才是大用。   二、股市反映未来,我们却活在当下   股市不是经济的温度计,而是领先经济动向,美国政府早在多年前就把标准普尔500 指数,视为定期公布的经济领先指标之一。   财经学家约翰?纳夫辛格在他所写的《投资心理学》一书中曾提问:"1896 年,道琼工业指数40 点,1998 年底9181 点,道琼工业指数是不计入股利的。如果在过去这段期间,每年所发放的股利都再投资到道琼工业指数的话,请问在1998 年底,道琼工业指数应该是几点?"他解释说:"由于定锚(anchoring)的心理,一般人把注意力放在9181 点。作推断时,很可能从这个起点开始,并试图加上一个正确的数量来补偿股利。即使他们清楚自己作预测时,总是把范围定得太窄,但这问题的答案准会让他们大吃一惊,正确的答案是652230 点。"   原来,由于定锚的心理,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定锚在最近时点的信息面,对未来所谓的研判,常只是眼前情绪或感觉的扩散,正如心理学家罗兰?巴瑞克在他的《88 种股市陷阱》中所解释的:"一般来说,我们觉得危险的事,都是当下即将发生的,而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。因此,我们会避免待在无人的暗巷,即使天明时安全就会降临。"   刚进入股市,也由于定锚的心理,我常过度关注买进成本。多头市场时,我把某支获利的持股逢高减仓或成功地抢了一次短线后,依自己另类的计算方式,剩余持股的成本因而降低,这让我沾沾自喜。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的想法未免太狭隘了。 第34节:第六课 为什么财富总和我们擦肩而过(4)   成本观念是金融操作上最大的误区,它不但是投资人先入为主的一种定见,也涉及了投资人害怕后悔的心理。财务经济学家赫许?谢弗林与梅尔?斯坦曼发现,害怕后悔以及追求自尊,使得投资人表现出卖盈守亏的倾向。   成本观念是金融操作上最大的误区,它不但是投资人先入为主的一种定见,也涉及了投资人害怕后悔的心理。   泰伦斯?奥丁进一步研究发现,投资人卖出赚钱股票的几率比卖出赔钱股票的几率,高出50% 左右。投资人卖出赚钱的股票后,该股在接下来一年的成绩,可以击败市场,而且超出幅度平均达到2.35%。在同一年中,投资人仍持有的赔钱货,却被市场打败,而且落差达到1.06%。一来一往之间,一年内的利润减少了3.41%。这看似不多,但如果对一年赚不到一成的投资人而言,比例却相当可观。   除了聚焦于股票的买进成本,有时我们倾向采取一个和现在时点比较接近的价格并时常更新,作为进出的参考点。这包括卖出价位和近来的最高(低)价。   例如,某人在20 元买进一支股票,随后该股涨至40 元,又跌回30 元,这时如果他的参考点随之提高至40 元,他心里可能会觉得少赚而卖不下手。   如果某人在30 元出手后,股价跌下来,他很可能再度买回,因为他心理上会觉得捡到了便宜。反之,如果卖掉后股价上涨,他倾向于不会考虑回补,这么做等于承认自己的错误。这些心态都是不理性的。   三、 股市变动激烈,我们却老是在等待或期待   台风前夕,很多人会到市场抢购蔬菜,因为经验法则告诉我们,风雨过后菜价上涨的几率很高。我们行事时总是把确定的、简单的紧急事情摆在第一顺位,但对于不确定的、复杂的重要事情,我们总是"先看看再说",或期待明天过后,船到桥头自然直,把事情从不紧急拖到紧急,甚至拖到难以挽回。因此,我们行事应主动积极,不要等到问题浮出水面才来面对。   1. 要当先知还是后觉。   一般人大都不喜欢冒险,对于新事物,例如新发布的车型,往往要等口碑建立了才敢尝试,但是新车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型,随时可以买到一模一样的车子,股价却是随时变动而不等人的。 第35节:第六课 为什么财富总和我们擦肩而过(5)   一般来说,越多人谈论的股票,获利的机会越少,最好赚的钱,已经给先知先觉者赚走了。我们为求心安,低位不敢买股票,等股票涨上来,又嫌它们涨幅已大或市盈率太高,希望等价格回落时再买进,甚至为了内外盘的一档之差而没买到。这符合我们讨价还价的日常经验,而我们却常因此错失一段行情,或被迫以更高的价格买进。   "时间就是金钱"这句话,用在股市最是贴切。正如罗兰?巴瑞克所说:   "在日常生活中颇有用的心理因素,只有在处理静态情况时才有效,在起伏不安的股票世界,反而让人迷失。"   "买低卖高"说来容易,但由于违反了人性的正常反应,以致大多数人跟不上市场的脉动而反其道而行。当股价探底完成时,大多数人早已远离市场;当股价在怀疑中成长,我们对之前空头市场的梦魇余悸犹存,只敢牛刀小试,小赚后就想落袋为安。   即使赚到了钱,我们一方面把赢来的钱放入独立的心理账目中,贴上"利润"的标签,这些钱就像赌场提供的赌资,钱的分量变轻,我们因而愿意投资风险较高的股票,也较容易掉以轻心;另一方面,原本心理账目中被归类为"资金",大都存放于定存的钱,因受到市场气氛的感染,而提领出来大买股票时,操作难度已升高。即使专家也常涨时看涨、跌时看跌,不管股价涨多高,总有权威名师"保证":股价至少还有一成至一成五的涨幅可期。   大买后如果股价续涨,由于我们已将股票的上涨视为常态,乐观的心态常会压制住卖股的念头。跌势开始时,我们流连于之前股市的繁荣景象,什么是追高杀低的心理循环?   我们通常在股价大涨后才会大买,大买后如果股价续涨,由于我们已将股票的上涨视为常态,乐观的心态常会压制住卖股的念头。跌势开始时,我们流连于之前股市的繁荣景象,相信股价会再涨回去,常会继续持有股票,等跌势明朗时信心开始动摇,直到股票暴跌的煎熬超过忍耐极限,才会绝望地杀低,终于完成一个"追高杀低"的心理循环。   相信股价会再涨回去,常会继续持有股票,等跌势明朗时信心开始动摇,直到股票暴跌的煎熬超过忍耐极限,才会绝望地杀低,终于完成一个"追高杀低"的心理循环。 第36节:第六课 为什么财富总和我们擦肩而过(6)   不管卖掉后股价跌到多低,我们鉴于自己或别人先前股票套牢所受的惩罚,常以"等更低价再买"来搪塞,也不敢捡便宜。   2. 剧情会重演也会改写。   股价要涨要跌,和个人期望无关。我们最大的盲点就是先有了多空的预期,然后选择较符合自己期待的数据、指标来穿凿附会,这样永远学不会预测后市。因此,买进股票时,我们不应预设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价,然后计算股价如果达到目标可以赚多少。买对了股票,我们不应预期失败将临而浅尝辄止,更不应该倒戈相向而反多为空。   多头市场中,我们之所以追高或抱牢持股,常是建立在"后面还有人会出更高价来接手"的期望。我们习惯了股价拉回却有惊无险的场面,当我们失去戒心,准备拥抱另一次技术性回调时,剧情却可能改写。   一般人于顺境时较能掌握自己,根据正常的理由行事,一旦陷入困境,乱了方寸,有时会求助专家或束手无策地让"幻想"牵着鼻子走。   跌势开始时,有的人会和大盘争论,有的人会责怪某某单位操纵股价。   当股价表现与预期渐行渐远,我们从祈祷利多信号及时出现,到最后只能向市场讨价还价,或向市场求饶"只要涨回一些我就脱手"。但市场如我们所愿弹升到某个价位的几率很低,这种毫无所本的期望只是自我催眠。   既然市场不会迁就我们,我们就应迁就市场,早一步决定如何应对。   未来是从现在开始的拼图   我们的生活哲学就是在事情发生以后才来面对,关心的是目前的处境,不太在意也不知道如何在意未来的方向。但炒股票时我们关注的却是未来,不确立方向就无法迈开大步。我们如何从"只看眼前"的惯性中,变得具有前瞻性,而能及时把握当下,在当下做出正确的决定呢?   透视当下的信息:对当下有全新的体验,对未来才有想象空间。要领略当下,就不能带着太多的个人情感,偏执于此时此刻的所见所闻,因为这些见闻常是经过挑选的,甚至是被扭曲过、设计过的,更何况我们认为的"新闻"往往已经是某些特定人士的旧闻了。 第37节:第六课 为什么财富总和我们擦肩而过(7)   而且,眼前的信息或一时的得失,只是过程中的插曲,已经是既成事实,我们喜欢也好,不喜欢也好,最要紧的是要把心里的感受放下,这样才能集中心思来推敲未来可能的演变并及时应对。   我们即使不知道基本面和技术面将如何演变,但可以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应对。比如说,我们不知道哪支股票的股价将领先创近期新高,但可以密切注意股价比较接近近期新高的股票,等脱颖而出的股票一出现,就可以马上考虑要不要追进。   我觉得"先有手感,才有灵感",操练的次数够多,观察力自然越来越敏锐,就会渐入佳境,甚至会形成"洞见"。"洞见"不是突然顿悟,也不是上天赐予,而是千锤百炼来的。一般人以为"千年暗室,一灯即明",只看到别人大放光芒的那一刻,殊不知这些人在发光发热之前,暗地里已经操练了无数次。   人是情绪的动物,所以情绪会战胜逻辑;人也是习惯的动物,所以先入为主的定见和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又会战胜股票市场的逻辑。因此,除非我们找到一套自己可以信服的系统性方法并训练有素,否则我们做决策时,即使不被情绪所左右,也常陷入先入为主的定见或被日常生活中的逻辑所摆布。   未来式原则:抓紧黄金时机   我操作上的第一个大原则是"未来式原则",就是"后市看涨还是看跌"。股票涨了很多或股价已经很高,不是该卖股票或不买进的理由,某支股票卖掉后价位拉高,也不该是不追价的理由;股价自高位大幅下滑或股价看来很低,不是买进或不卖的理由,某支股票卖掉后有了差价,也不该是回补的理由;此外,某支股票过去的表现如何、某支股票现在让我赚了多少或赔了多少、哪些股票曾让我尝到甜点或吃足苦头,全都无关决策。   刚进入股市,我的持股才刚上涨,我因为害怕利润稍纵即逝,或为了满足心理上的虚荣心,就获利了结一部分。我操作生涯的最大突破是终于知道:令人惋惜的不是这些股票卖得太早,而是在减仓的同时,往往错失了应该大量加仓的黄金时机。   比较原则:懂得放手   我操作上的第二个大原则是"比较原则",就是"哪支股票比较会涨(跌)"。个股经过比较就有优劣,有优劣就可以取舍,只要能找到更会涨的,我就不介意股票总是买得太晚、卖得太早,买卖股票也变得不再棘手,懂得放手让我得到更多。 第38节:第六课 为什么财富总和我们擦肩而过(8)   我用机会成本的观念来取代成本观念。我不耿耿于怀于错过的价位,不等待该买(卖)而未买(卖)的价位重现。我综合评估股价涨跌空间和完成涨跌空间的几率,作为汰弱换强的依据。   就像在一个团队中,领导人不撤换掉不能胜任的成员,往往由于怕麻烦、碍于情面或找不到更好的人选。同样,投资人持股经常不动如山的原因也在于怕麻烦、对持股有了情绪承诺以及害怕越换越差。因此,我们必须寻求能让自己有信心的方法,才能卸下情绪包袱,追求最佳的持股。   哀!到底何时可以解套   常听到类似的问题:"我的股票套在70 元,何时可以解套?"我无法预测,但我会找对策,不会为了等待股票解套,而让资金成为一摊死水。   我会评估大盘多空,比较被套股票和其他个股的基本面和技术面。假如后市看跌,我在50 元卖掉而不转进其他股票,后来该股跌至40 元,带给我的肯定,相当于它反弹至60 元;如果我卖掉该股,转进其他股票,随后转进的股票涨幅大于该股的反弹幅度,当然最为理想,但只要跌幅小于该股的亏损,也勉强可以接受。   我们之所以常跟不上股市的脚步,恐惧、贪婪等人性的弱点只是问题的表象,问题的核心在于股市的逻辑和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完全不同,股市的向前展望和激烈变化,往往是我们靠处理日常事务时的思考惯性所预测不到的。   此外,炒股票时先入为主的定见常阻碍我们向前展望,"后见之明"又让我们频频回顾。就像邱吉尔所说:"总是为了现在和过去在那里纠缠不清的话,那你可能会失去未来。"我信仰《股价趋势技术分析》一书中的一句话:"市场并不关心过去,甚至于不在意目前!它永远向前展望。"   我借由系统化的方法,秉持未来式原则和比较原则,不断地操练,以期克服这些心理陷阱,摆脱过去和现在的羁绊。 小说下载尽在http://www.bookben.cn - 手机访问 m.bookben.cn--书本网【甲小丙】整理 附:【本作品来自互联网,本人不做任何负责】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!